芜荑酱
【出处】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【出处】
【拼音名】Wú Yí Jiànɡ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【来源】
【拼音名】Wú Yí
药材基源: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果实与面曲等加工制成的酱。
【别名】无荑、无姑、(艹殿)(艹塘)、芜荑仁、山榆子、山榆仁、白芜荑、大果榆树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lmus macrocarpa Hance
【来源】
【原形态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15-30m。枝常有具木栓质翅,当年生枝绿褐色或褐色,有粗毛;老枝褐色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6mm,有短柔毛;托叶早落;叶片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,长5-10cm,宽3-7cm,中上部最宽,先端突尖,基部狭或浅心形,两边不对称,两面粗糙,有粗毛,边缘具钝单锯齿或重锯齿。花先叶开放,数朵簇生于去年枝的叶腋或散生于当年枝的基部;花大,长达15mm,两性;花被4-5裂,绿色;雄蕊与花被片同数,花药大,带黄玫瑰色;雌蕊1,子房1室,绿色,柱头2裂。翅果特大,长2.5-3.5cm,宽2.2-2.5cm,被毛,花被宿存,种子位于翅果的中部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5-6月。
药材基源:为榆科植物大果榆果实的加工品。
【生境分布】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lmus macrocarpa Hance
威尼斯wns.9778官网活动,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1300m的向阳山坡、丘陵及固定沙丘上,在林区多生于林缘及河岸。
采收和储藏:夏季当果实成熟时采下,晒干,搓去膜翅,取出种子。将种子55kg浸入水中,待发酵后,加入家榆树皮面5kg,红土15kg,菊花末2.5kg,加适量温开水混全均匀,如糊状,放板上摊平约1.3cm厚,节成径约6.7cm的方块,晒干,即为成品。亦可在5-6月采实取仁,用种子60%,异叶败酱20%,家榆树皮10%,混合制成扁平方形,晒干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
【原形态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15-30m。枝常有具木栓质翅,当年生枝绿褐色或褐色,有粗毛;老枝褐色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6mm,有短柔毛;托叶早落;叶片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,长5-10cm,宽3-7cm,中上部最宽,先端突尖,基部狭或浅心形,两边不对称,两面粗糙,有粗毛,边缘具钝单锯齿或重锯齿。花先叶开放,数朵簇生于去年枝的叶腋或散生于当年枝的基部;花大,长达15mm,两性;花被4-5裂,绿色;雄蕊与花被片同数,花药大,带黄玫瑰色;雌蕊1,子房1室,绿色,柱头2裂。翅果特大,长2.5-3.5cm,宽2.2-2.5cm,被毛,花被宿存,种子位于翅果的中部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5-6月。
【性味】辛;性温
【生境分布】
【功能主治】杀虫。主治虫积腹痛;疮癣。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1300m的向阳山坡、丘陵及固定沙丘上,在林区多生于林缘及河岸。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适量,开水冲服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
【注意】不宜过量、久服
【性状】
【各家论述】
性状鉴别 加工品呈扁平方块状,表面黄褐色,有多数小孔和空隙,杂有纤维和种子。体质松脆而粗糙,断面黄黑色,易成鳞片状剥离。气特异,味微酸涩。
1.《名医别录》:杀虫。
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①淀粉粒众多,单粒淀粉圆球形,直径4μm左右;复粒由2-8个分粒组成。②纤维壁厚,壁孔不明显。③花粉粒圆球形,表面有刺状突起,萌发孔3个。④花瓣表面碎片上表皮细胞呈毛茸状突起。
2.《唐本草》:杀三虫。
【药理作用】
3.《食疗本草》:芜荑酱功力强于榆人酱。(指杀诸虫,利大小便,心腹恶气。)。
1.驱虫作用 芜荑醇浸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虫、蚯蚓、蚂蝗皆有显着治虫效力;以乙醚提取的挥发油,予兔口服1g/kg未见毒性。用于感染肺吸虫的猫,口服10%芜荑煎液24ml/kg/日,未见治疗效果,且有一猫在疗程结束后五天死亡,可能是量大中毒所致。
4.《本草拾遗》:主五鸡病,除疮癣。
2.抗真菌作用 芜荑浸液(1:2)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、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2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【性味】苦;辛;性温
【归经】脾;胃经
本文由威尼斯wns.9778官网活动发布于运动健康,转载请注明出处:芜荑酱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