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衄即鼻出血
羚羊止衄汤
鼻出血又称“鼻衄”,鼻出血多发生于一侧鼻孔。出血量少的,仅鼻涕中带有血丝;如失血过多,会出现脸色苍白,出冷汗、脉搏快而弱和血压降低等休克症状。发生了鼻出血,避免过分紧张,尽量保持镇静。现在很多偏方对治疗该症状都有很好的效果,我们来看一下偏方都是有哪些。
主治:肝阳上亢之鼻衄。
1 清金止衄汤
加减:兼有热症者,加夏枯草、野菊花、黄芩;在病人大出血时,酌加旱莲草、槐米、茜草、山茶花、甜杏仁
桑白皮30克,黄芩、山栀炭、白茅根、茜草、侧柏叶、紫草、当归、旱莲草各10克,怀牛膝6克。
用法:水煎服。
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
止衄汤
清肺泄热,凉血止血。
组成:野荠菜30克,白茅根20克,水牛角20克(先煎),生地黄15克,藕节12克
鼻中隔前下方鼻衄,多因肺热壅盛或伴脾不统血、胃热炽盛或肝火上逆所致。鼻者,肺之窍,肺主气,宜清肃下降。火热犯肺,肺失清肃,气逆不降,上壅鼻窍,损伤脉络,血随气道而致。方中重用桑白皮,泻肺降气;黄芩、山栀炭清热止血;白茅根、茜草、侧柏叶、紫草,凉血止血;旱莲草养阴清热;当归、怀牛膝活血散血,且牛膝兼导热下行之功,使之肺热清、气降,则鼻衄自止。
主治:肺胃蕴热,逼血妄行之鼻衄。
鼻衄。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服。
若伴鼻腔干燥,口干欲饮者,加芦根、天花粉养阴生津;出血量多、鼻黏膜充血明显者,加赤芍、丹皮、生地清热凉血止血;大便干结者,加生大黄通腑泻热;头晕头痛,口苦易怒者,加菊花、夏枯草、代赭石清肝降逆;病程较长,失血过多,面色无华者,加阿胶珠、炒白芍,黄芪益气养血摄血。待鼻衄停止后,再服6剂以巩固其效。
加味建瓴汤
治疗143例,结果治愈110例,好转25例,无效8例,总有效率为94%。在治愈和好转的135例中,服药1剂鼻衄即止者43例,2~3剂而止者58例,4~6剂而止者34例。平均止血天数为3.1天。在无效的8天中,有3例孕妇,1例尿毒症,1例高血压。
组成:生地黄30克,白芍30克,怀牛膝15克,生龙骨30克(先煎),生牡蛎30克(先煎),代赭石30克(先煎),淮山药30克,柏子仁30克,白茅根30克,赤芍12克,丹皮12克
2 清热止衄汤
功效:平肝潜阳,凉血止血。
生石膏20~30克,桑白皮、栀子、黄芩各12~15克,白茅根、藕节25~30克,大蓟、小蓟、怀牛膝各15~20克,赤芍、丹皮各9~12克,生地10~15克,甘草3~6克。
主治:虽以肝阳偏亢之鼻衄为优,但几乎可爱和于血液病以外的各种顽固性鼻衄。
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3次。
用法:水煎服。
,。
清泻肺胃止衄汤
临床所见,以实火居多,多由肺、胃、心、肝火热上蒸鼻窍,迫血妄行而致。方中以生石膏、桑白皮、黄芩、栀子清泄肺胃心肝火热,断火之源;辅以白茅根、藕节、大小蓟清热凉血止衄;以塞其流;赤芍、丹皮、生地凉血活血,清血脉之热,又能疏血中之滞、畅血之行,以防溢血留瘀;佐牛膝引血下行,折其火热上炎之势。诸药配伍,热清衄止。
组成:石膏70克(先煎),肥知母,连翘,当归,黄芩炭,丹皮炭,侧柏叶,仙鹤草,藕节炭各10克,甘草3克,生大黄5克(后下),芦根30克
鼻衄。
功效:清泻肺胃,凉血止血。
肺热盛者,重用桑白皮、生石膏;胃火盛者,重用栀子、生地,加生大黄;心火盛者,重用栀子、生地、丹皮;肝火盛者,重用黄芩、栀子、赤芍,加龙胆草。
主治:肺胃蕴热,上灼窍络而为鼻衄。
治疗64例,结果痊愈(出血停止,半年内无复发)52例;显效(出血停止,半年内复发不超过2次)7例,好转(出血停止,半年内出血超过2次)3次,无效2例。总有效率为96.87%。
用法:水煎服。
3 安血饮
注意:宜戒烟酒,忌辛辣食物。
白茅根20~30克,龙骨、牡蛎各15~25克,生三七粉3~5克,白芨粉10~15克,生大黄6~10克。藕节炭20~30克。
止衄归脾汤
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,煮沸20分钟。水煎2次,分2次服,三七粉随药汁送吞。
组成:黄芪,党参,白术,熟地,当归,山药,陈棕炭,血余炭,甘草,大枣
凉血止血,平肝潜阳。
功效:健脾益气摄血。
方中以白茅根、三七粉、白芨粉、藕节炭凉血止血,血止而不留瘀;龙骨、牡蛎平肝潜阳;生大黄通腑泻热,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。血止火清则鼻衄可愈。
主治:脾虚鼻衄。
鼻衄。
用法:水煎服。
素有过敏性鼻炎,加荆芥炭、侧柏叶炭各10克;干燥性鼻炎,加石斛12克,天冬10克,金银花炭12克;血热盛,加生地10~15克,牡丹皮12克;心火亢盛,舌赤糜烂,加焦栀子10~15克,竹叶、连翘各10克;气虚,加黄芪15~30克,阿胶、当归各6~10克。
藕节地黄汤
治疗80例,结果显效50例,有效13例,进步9例,无效8例。总有效率为90.%。平均服药4剂。
本文由威尼斯wns.9778官网活动发布于运动健康,转载请注明出处:鼻衄即鼻出血
关键词: